病情分析: 经常听到许多病友提到血稠,这其实不是一个医学术语。血稠大概指血液粘稠,易发生血栓,或者血栓发生前的一个征兆,很多情况也被理解为血脂水平增高引起。
血稠医学上叫高粘稠血症,中老年人易患,可经血液流变学检查确诊。影响血液粘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细胞性因素,如血细胞数量多少、大小、形态,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功能等。
血浆性因素,如血浆蛋白(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纤溶活性等。血管性因素、如血管长度、直径和内膜光滑度等。
其他因素,如情绪、生活模式、吸烟、饮酒等。以上因素如发生障碍活出现异常,就可发生血液粘稠。血稠可能是医学上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大该相当于高凝状态,与病人的年龄、血液成分的变化有关,表现为凝血系统的活化状态。
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易栓症病人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肺栓塞。血栓的形成除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以外,还取决于是否存在血管(组织)的损伤,取决于是否存在是血流淤积或者血流变慢的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心肌梗死,房颤导致左心房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因此血栓形成与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如脑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瓣膜病、房颤和换瓣术后,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意见建议: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应该首先控制或者去除易引起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在此基础之上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抗栓。
根据病理学家们对血液粘稠度的形成以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血粘稠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与气候等。
因此,一个人的血粘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之中。对于健康者来说,你大可放心,因为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来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使你并不产生病态表现,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但要注意,中老年人群出现了较明显的血粘稠症状,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必须及时给予药物干预,当然使用药物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万不可自行其事,以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