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前部为散热中枢、后部为产热中枢、这两种调节中枢机能彼此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儿年龄愈小、体温调节中枢机能愈不完善、可致体温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受到限制、故天气炎热时、也可致体温增高. 发热与病情轻重有时不一定平行.婴幼儿对高热耐受力较强、即使体温高达40℃、一般情况仍相当好、热退后很快恢复.相反、体弱儿、新生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体温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长儿体温较稳定、若体温骤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常常反映有严重疾病存在. 热型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双峰热等.在一定范围内、热型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小儿对疾病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其热型的表现不如成人典型.加之、近年来抗生素与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于临床、热型随之发生变化、因而热型的特点、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可使吞噬细胞活动性增强、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及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侵袭、促进机体恢复.因此、如发热不是太高、一般情况尚好、不应盲目或急于降温治疗.但是发热过久或高热持续不退、对机体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而致酮血症、发生自身蛋白质的破坏而致消瘦、脑皮质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等、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加重病情、影响机体恢复、因此应眷查明原因. 病因 〃一)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伯 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二)长期高热 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伯 高热是一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 发热是人体患病时常见的病理生理反应.不同的疾病、在发热时常有不同的其他症状、大体地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发热伴寒战、可能是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 2.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可能是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 3.发热伴头痛、呕吐、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可能是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 5.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可能是细菌性痢疾. 6.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可以是病毒性肝炎或胆囊炎. 7.发热伴关节肿痛、可能是风湿热或败血症等. 8.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可能是尿路感染、肾结核等. 9.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可能是脓肿、软组织感染等. 10.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可能是疟疾或伤寒等伯 11.发热伴皮下出血及粘膜出血、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诊断步骤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故对发热病人须多方面调查分析、才能查明病因.一般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详细准确采集病史、注意年龄、发病季节、流行病史、传染病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起病缓急、病种长短、热型和伴随的主要症状. 新生儿可有脱水热.婴幼儿于南方、夏季酷热时可发生暑热症.冬春季以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多见;
夏秋季以急性肠炎、菌痢、乙型脑炎、伤寒等较多见.传染病常有流行病学史、应仔细询问接触史等. 小儿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等常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结核病、伤寒、血液病、风湿热、暑热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起病稍缓、病程较长、常超过两周.败血症、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深部脓肿等呈弛张热;
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为稽留热;疟疾多为间歇热;白血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热型不一、无一定规律.热型、在尚未应抗生素、皮质激素等特殊药物治疗时、对发热的诊断非常重要、但对小婴儿、新生儿诊断价值较挟以上是对7周岁出现高热惊厥的症状怎么治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