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克力囊肿的发病机制 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生是因为卵巢组织中异位的子宫内膜具有EP受体并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与积聚使卵巢日益增大形成内膜样囊肿 2米非司酮的药理机制 米非司酮为人工合成的19-去甲睾酮的衍生物.既能作用于下丘脑抑制LH-RH分泌从而影响FSH和LH分泌又能直接作用于垂体抑制FSH和LH释放.米非司酮在卵泡早期可直接抑制卵泡的发育在中期除直接作用于卵巢外还能抑制FSH和LH的分泌而抑制卵泡的发育也可直接作用于卵巢颗粒细胞促进其凋亡增加闭锁卵泡数因此导致残存卵泡的萎缩造成闭经.米非司酮对异位子宫内膜生长也有抑制作用.米非司酮能作用于女性内分泌器官和性腺轴的不同部位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巧克力囊肿术后的显着效果 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 从上述的两种机制不难看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而米非司酮是孕激素的拮抗剂导致孕激素无法发挥作用并通过多重反馈降低体内激素水平以达到闭经.米非司酮对异位子宫内膜生长也有抑制作用促进凋亡减少其生长的潜能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目的.本组62例患者术后应用米非司酮后均闭经异位内膜也因无周期性出血使临床症状缓解 4米非司酮疗效及复发率 资料显示术后长疗程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用药期间能显着缓解症状.米非司酮能使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萎缩降低复发率尤其是术后1年内复发率极低本组资料1年内复发率为0.是临床上前景较好的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陈晓燕等对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mg每天1次连续服6个月有效率为89.7%.胡克等回顾分析了156例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随访资料发现术后服米非司酮复发率为13.6%而未服药者复发率为34.6%副作用发生率11.9%内美通副作用发生率为44.4%.本组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能使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萎缩降低复发率尤其是术后1年内复发率极低是临床上前景较好的一种预防巧克力囊肿术后复发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