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肝血管瘤。疾病概述。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
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血管瘤形成原因未明,有人认为是肝内血管结构发育异常所致,也有人认为与雌激素水平有关。本症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
因本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故临床上要注意与肝癌相鉴别。疾病分类。普通外科。临床表现。1.小血管瘤多无症状,较大血管瘤可有肝区胀痛。
2.小血管瘤无体征,较大血管瘤,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诊断依据。1.肝区胀痛,肝大或触及包块。2.彩色B超示肝血管瘤样改变。
3.CT检查:肝内有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肿瘤边缘区可出现“C”形增强带。4.肝动脉造影:病变部位周边出现“血管湖”影像,造影剂滞留时间较长。
5.腹腔镜检查:能观察肝表面肿瘤颜色及形状。6.X线检查:肝影大,膈肌升高,可发现钙化影。7.ECT显示肝血管瘤改变。
治疗原则。1.肿瘤直径<5cm者,不需手术治疗,定期复查,随诊。2.肿瘤直径5-10cm者,可考虑手术治疗。3.肿瘤直径>10cm者一般行手术治疗。
4.手术方法为:(1)肝血管瘤切除或肝叶切除术;(2)肝动脉结扎术;(3)术中冷冻治疗。5.非手术治疗:(1)放射治疗;
(2)肝动脉造影及肿瘤动脉栓塞。用药原则。一般不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时除选用基本药物中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疗效评价。
1.治愈:CT,彩超示肿物消失,症状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2.好转:CT,彩超示肿物变小,症状减轻。3.未愈:无变化,或肿块进一步扩大。
专家提示。肝血管瘤为良性病变,目前仍未发现对肝血管瘤有疗效药物,故病者如血管瘤<5cm,不必到处求医,定期随诊即可。
如瘤体>5cm,且有自觉症状,应到医院去遵医属处理。中医诊治。肝血管瘤(中医名为:肝症瘕)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则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嗳气、胁胀痛等症状。
西医学对此病治疗方法主张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肝动脉结扎等。许多患者因此惧怕手术,求治于中医。本病属于中医学症瘕范畴。
中医古籍对症瘕颇多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瘀积日久,则成症瘕。本病的病因以气滞血瘀者为多件,或因饮食失节,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脉络,与血气相结聚积而成症瘕。
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行气疏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分辨气滞、血瘀之偏重。如以血瘀为主,就采用以下药物:羚羊骨、水牛角、牛黄、赤芍清热凉血止痛;
柴胡、黄皮核、素磬针等理气开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走窜经络。如以气滞为主,就采用以下药物:柴胡、郁金、黄皮核、素磬针等行气解郁;
配丹参、红花、三棱、莪术、大黄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通络止痛。再配合口服“熊胆丸”和“丹火透热疗法,疗效更佳。
症瘕之症,与一般的气滞血瘀病症不同,其往往淤积日久,非单纯行气活血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选用药材时,在用行气、活血药的同时,配炒山甲、皂角刺、川足,不仅能软坚散结,而且能通络止痛,具有独当一面的功效。
注1“熊胆丸”方。熊胆、珍珠、七叶一枝花、田七、牛黄,适量,焙干,研为细末调匀,每服一克【功能】通窍止痛,活血化瘀。
注2“丹火透热疗法”方。丹药方:硫磺末30克朱砂12克雄黄12克【制作法】将硫磺末置铜杓中微火烊化,加入雄黄、朱砂调匀,倒在铝平盆中冷却成片状。
丹座方。法夏、胆星各30克木香、两头尖各18克【制作法】上药研末,蜂蜜调成膏状,捏成栗子大小中心凹陷之丹座【使用方法】置丹座于需要的穴位上(本病需取章门穴和期门穴)插入瓜子大的丹药片于凹陷处中,用火点燃,以皮肤灼热感为度。
熄火,外敷棉垫固定,3小时后除去丹药。每天1~2次【功能】温经通络,行气散结。如果您对大医“药虫”的回答感到满意的话,请点击“采纳为答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