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虽可生长在远离子宫的部位,但绝大多数病变出现在盆腔内生殖器官和其邻近器官的腹膜面,故临床常称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1、症状:因人而异,且可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约20%患者无明显不适。1)痛经和持续下腹痛:继发性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且多随局部病变加重而逐年加剧。
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常于月经来潮前1-2日开始,经期第一日最剧,以后逐渐减轻,至月经干净时消失。
疼痛的程度与病灶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病变严重者如较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疼痛较轻,而散在的盆腔腹膜小结节病灶反可导致剧烈痛经。
偶有周期性腹痛出现稍晚而与月经不同步者。少数晚期患者诉长期下腹痛,至经期更剧。2)月经失调:15~30%患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
月经失调可能与卵巢无排卵、黄体功能不足或同时合并有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有关。3)不孕:正常妇女不孕率约为15%,内膜异位症患者可高达40%。
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原因可能与盆腔内器官和组织广泛粘连和输卵管蠕动减弱,以致影响卵子的排出、摄取和受精卵的运行有关。
但盆腔解剖无明显异常的轻症患者亦可导致不孕,说明不孕的原因绝非单纯局部解剖异常所致。现多认为内膜异位患者的不孕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黄体期功能不足:内膜异位症患者卵泡和黄体细胞上的LH受体数量较正常妇女为少,以致黄体期黄体分泌不足而影响受孕。
②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此病征为卵巢无排卵,但卵泡细胞出现黄素化,患者虽体温呈双相,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但无受孕可能。
其诊断依据是在应有的排卵期后4-10日,腹腔镜检时,卵巢表面未见排卵孔;在LH高峰后2日,B型超声检查时卵泡仍继续生长;月经周期中,腹腔液量无增加,特别是腹腔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无突发性增高。
有报告证实内膜异位症患者LUFS的发生率较正常妇女显著增高,故多并发不孕。Konincks则提出由于LUFS存在,腹腔液中雌、孕激素水平低下,不足以抑制逆流至腹腔内的内膜细胞种植,因而导致盆腔内膜异位症,故认为LUFS正是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
但此学说尚未为人们所认同。③自身免疫反应: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B淋巴细胞所产生的抗子宫内膜抗体,可干扰早期受精卵的输送和着床,腹腔内巨噬细胞增多亦可吞噬精子和干扰卵细胞的分裂从而导致不孕。
4)性交痛:性交时由于宫颈受到碰撞及子宫的收缩和向上提升,可引起疼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病变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且以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更为明显。
5)其他特殊症状: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甚至有周期性少量便血。便血一般为肠粘膜充血而非粘膜溃破出血所致。
严重的肠道内膜异位症可因直肠或乙状结肠肠腔受压而出现肠梗阻症状。异位内膜侵犯膀胱肌壁可在经期引起尿痛和尿频,但多因严重的痛经症状所掩盖而被忽略。
异位内膜侵犯和压迫输尿管时,可出现一侧腰痛和血尿,但极罕见。此外,身体其他任何部位有内膜异位种植和生长时,均可在病变部位出现周期性疼痛、出血或块物增大,典型病例如剖宫取胎术后的腹壁瘫痕子宫内膜异位,术后每当经期时出现腹部瘢痕疼痛,并可在搬痕深部们到剧痛的包块,月经净后疼痛缓解,但下次经期时又复发作,且随时日延长,包块逐渐增大,腹痛亦多加剧。
除上述各种特殊症状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时,陈旧的暗黑色粘稠血液流人腹腔可引起突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和肛门坠胀。
疼痛多发生在经期前后或经期,其症状类似输卵管妊娠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