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分泌形式: 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分泌,即为维持基础状况下血糖的平衡,胰岛β细胞脉冲式 24h 微量分泌的胰岛素;
二是刺激后胰岛β细胞的激发分泌,其中 葡萄糖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最主要的因素。胰岛素对葡萄糖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是它的双相分泌机制。
第一时相为快速分泌相;β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后 1 分钟内开始, 2 分钟达到高峰,持续 3-5 分钟后降弱。第二时相是延迟分泌相;
葡萄糖摄入后 5-10 分钟开始,胰岛素水平呈梯度增加,一直持续到 1 小时以后。胰腺灌注实验发现,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 嘌呤霉素,能减弱第二时相,但对胰岛素释放的早期相没有影响。
研究还发现,β细胞内存在 2 个胰岛素释放池。一个是由先合成的胰岛素组成的即刻释放池,在快速分泌相排出;另一个是由新合成的胰岛素和少量胰岛素原及贮存胰岛素组成的继续释放池,在第二时相时分泌。
意见建议:糖尿病患者的分泌形式: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常完全缺如或严重缺乏,内生胰岛素的生成率与病情成反比。
经治疗后,胰岛功能有显著恢复,但以后可再度出现胰岛素的严重缺乏。若这时能遗留极少量有功能的胰岛,分泌少量胰岛素,对改善病情的不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常增高或正常或减少,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减弱。口服葡萄糖后 30-60min 时血浆胰岛素水平仍低于正常, 60min 以后才开始上升,到 2-3h 达高峰,呈高胰岛素血症。
患者在口服葡萄糖 3-5h 后血糖浓度虽已下降,而胰岛素分泌则处于高水平,故能引起低血糖反应。此型病人在早期胰岛素分泌的迟缓,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葡萄糖受体功能异常。
胰岛素分泌反应迟缓及高胰岛素血症多见于 2 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量虽多,仍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因而胰岛素是相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