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的诊断,中医没有此病名。而是把该症统归于“腰痛“腰腿痛”这一范畴内。对于腰腿痛祖国医学早有记载,认识也很深刻。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人群(1)从年龄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2)从性别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般认为男性与女性之比为4~12∶1(3)从体型上讲: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4)从职业上讲:以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
但目前来看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也并不很低(5)从姿势上讲:工作姿势不良。排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6)从生活和工作环境上讲:经常处于寒冷或潮湿的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条件(7)从女性的不同时期讲: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8)先天性腰椎发育不良或畸形的人,甚至精神过于紧张的人易患腰腿痛,吸烟的人可能与咳嗽会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的压力增高,使其易于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
腰椎是脊柱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个整体,脊柱是由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组成。腰椎位于脊柱的下部椎位于脊柱的下部,具有运动、负荷和保护功能。
由于其上接胸椎、下连骶椎,其负荷和稳定功能尤其重要。椎间盘为连结各椎体的椎间关节,占脊柱全长的1/4,是脊柱活动的主要关节。
人体共有23个椎间盘。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为中央部分;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
软骨板为上、下部分,直接与椎体骨组织相连。腰椎间盘在帮助脊柱承受躯干重量,联系肢体,保持整个身体正常的生理姿势,进行躯干的各种运动时,腰椎间盘还发挥着特殊的功能,(1)保持脊柱的高度,(2)维持身高。
(3)联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4)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5)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6)的力。(4)缓冲作用,起着弹性垫的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推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
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2)外力的作用: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害,日积月累地作用于腰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①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②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对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明显减弱。
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就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从而造成髓核突出。
诱发因素可以有;①突然的负重或闪腰,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②腰部外伤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此外,进行腰穿检查或腰麻后也有可能产生椎间盘突出。
③姿势不当诱发髓核突出。④腹压增高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⑤受寒与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担裂。
因此,产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在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外在因素为负重过大或快速弯腰、侧屈、旋转形成纤维环破裂,或腰部外伤,日常生活工作姿势不当,也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认为腰腿痛一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肾气虚伤,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结于筋脉肌骨不散,加之伤劳过度,扭闪挫跌,复致筋脉受损瘀阻经络,不通为痛,故见腰痛如折,转摇不能,腰腿酸麻拘急,往往迁延难愈。
因此,外伤及风寒湿邪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因,肾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此外引起腰突症的原因还有机械压迫学说和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机械压迫学说很多学者认为机械压迫是引起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因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成为解除神经根压迫的常规手术并一直延用至今。
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很多学者在椎间盘手术中常发现椎间盘突出附近的神经根常有充血水肿等炎性变化;有人研究发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组织从破口溃出沿神经根扩散,髓核里的糖蛋白等物质对神经根有较强的化学刺激作用;
同时释放大量的组织胺类物质,神经根又无束膜屏障,因而极易产生局部缺血、电解质紊乱,刺激神经根引起支配区的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变化总体而言,我们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过程分为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