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 病毒性感冒与细菌性感冒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冬春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引起感冒的病原体看,大部分都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细菌引起的有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虽然二者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相似,但药物的治疗却不相同,前者对症治疗即可,后者须适当加用抗生素,故正确的鉴别对合理用药极为重要.那么,如何鉴别病毒性感冒与细菌性感冒呢?一,从流行病学方面鉴定:病毒性感冒具有流行性,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特点,或一家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感冒则从散发性多件,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二,从症状体症方面鉴别:病毒性感冒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明显,咽痛较轻,无脓性分泌物,但可伴腹泻或眼结膜充血;细菌性上感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性症状相对轻,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扁桃体或咽部红肿,疼痛较突出,脓涕,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三,从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上鉴别: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给于阿司匹林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有改善;而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退热效果差,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又简称上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患者的鼻涕,唾液,痰液含有病毒,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接触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全身表现有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不发热,或低热,或高热,畏寒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天~7天.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住处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发热较高时可用冷水擦身或温水擦身,水温以32℃~34℃为宜,或30%~50%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腋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头枕冰袋.治疗方法如下:感冒的家庭治疗:多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常用的抗病毒药有病毒唑,病毒灵,中药有金银花,板篮根等,对症药有感冒中成药,一些感冒冲剂,退热药.还有抗病毒滴鼻液,滴眼液等.感冒的药物治疗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护理好,监测体温,防止热惊,让小儿保证充足的睡眠,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注意病情的转归,合并症的发生.因为,感冒是自限性疾病,病毒在体内有一定的生存期.到病程自然好转.另外,一些抗病毒药的疗效也不是很可靠,有的杀伤白细胞,造成白细胞减少,因此,临床上多使用中药清热解毒,如金银花,板篮根等.症状重的服用一些对症药,如感冒冲剂,退热药.发热高并不可怕:感冒发热是小儿机体对感染的微生物的一种反应,是保护性机制,有的父母,把发热看成是疾病轻重的象征,这是不对的.发热高,并不一定就是病情重,不发热,或发热轻就是病情轻,一些气管炎,肺炎可没有体温升高.所以不能把体温作为衡量疾病轻重的指标,退热治疗也不能太急,大多数父母都想马上把体温降到正常,过量服用退热药,小儿出汗过多,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紊乱,甚至出现低温,电解质紊乱,这在临床工作中是常见的现象.退热要缓慢进行,只要把体温控制在高热以下,防止热惊就可以了.服用退热药时一定要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口服退热要与物理降温措施交替使用,特别是婴幼儿,使用物理降温更好.还有,小儿不能象成人那样捂汗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汗腺发育也不完善,用捂汗的方法不但不能使体温下降,还会使体温骤升,出现高热惊厥,尤其是小婴儿,还会出现蒙被综合征危及生命,发热时要少穿,少盖,增加散热.这些都是临床中常常遇到的家庭护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