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产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秀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中耳炎在临床上多见于儿童,它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中耳部位发生炎性变化的一种耳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这两类各自又可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在儿童中仅见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有耳痛和耳道流水的症状,但会出现轻度听力障碍.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则会出现发热,耳痛,听力减退,脓液外流等症状,甚至还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如图)各种致病因素导致中耳这些部分出现病理改变,临床上统称中耳炎.由于中耳的结构不是孤独存在而是互相衔接,有一定关系,所以,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中耳炎的蹭要通过不同的分型分类才能阐明,例如,感染细菌的多少,感染的程度,是否影响骨质的情况,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引流的情况,机体的抵抗能力,就诊的早晚,治疗是否及时,是否发生并发症等,这些都可以使中耳炎的病情和发展出现不同的体征和症状.中耳炎病因病理上呼吸道性感染,擤鼻过于用力,或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地使咽鼓管扩张都可能使细菌进入中耳,鼓膜外伤,使产从外耳道进入中耳.此外,小儿因某种解剖和生理上特点,当哺乳位置不正确,如横抱哺乳或平卧吸吮奶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故本病婴幼儿发病率较高.若如果产的毒力较强,治疗不当或者机体抗病力较弱,则中耳腔炎症的程度较重,以致出现乳突炎,并很容易迁延不愈而成为慢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三种,而后两者又称为危险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炎症状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急,发展快,疼痛剧烈,听力损失严重.化脓期全身反应剧烈.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耳内流脓耳聋,可伴有耳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的表现如下所示:由于小儿表达上的困难,使其中耳炎不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耳炎可能会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造成听力的损失,或者引起其它并发症.如果医师没有适当的治疗或延误治疗,便会有渐进性甚至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因此要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哭闹,哭闹时摇头,或感冒发热痊愈1~2日之后又突然哭闹或发热,经常用手抓耳,父母一定要仔细观察,及时去医院进行耳部检查.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进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争取该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中耳炎诊断检查1,耳镜检查单纯的慢性中耳炎可见鼓膜上有穿孔.大多数为中央型穿孔(centralperforation,即周围尚有残馀鼓膜.极少数为边缘型穿孔(marginalqerforation,即一边没有残馀鼓膜.除了观察鼓膜上的穿孔外,一定要注意有无其他的中耳炎后遗症同时存在.凹陷袋,缺气耳,鼓室硬化症,粘连性中耳炎,赡脂痛都可能产生鼓膜被洞,而以慢性中耳炎的形态共同存在.中耳黏膜也可经鼓膜券孔观察.另外,残馀鼓膜上有无慢性肉芽性鼓膜炎,外耳道是否狭人,或弯曲,也是观察的重点.如果在耳镜检查时,能够注意到上述各点,对于治疗上便有很大的帮助.2,听力检查早期或数度病例仅有传导性听障,严重或长期病例,则有轻度至重度之混合型听障,更严重的也可能全聋.3,X光检查由于多数慢性中耳炎为小儿反复中耳炎之后遗症,所以大多乳突气化不良.少数乳突气化良好的,多为鼓膜长期破洞型之中耳炎,或外伤及成人才引起的慢性中耳炎.中耳炎治疗方法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2,药物治疗: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3,局部用药注意事项:①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②脓量多时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4,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旧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5,鼓膜大穿孔影响听力,在干耳后2个月左右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6.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蹭,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