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认为40岁或40岁以上的有下列任何临床表现的病人应该怀疑有胰腺癌:①梗阻性黄疸;②近期出现的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超过10%;③近期出现的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④近期出现的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钡餐检查消化道正常;⑤突发糖尿病而又没有使之发病的因素,如家庭史,或者是肥胖;⑥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⑦自发性的胰腺炎的发作.如果病人是嗜烟者应加倍怀疑. (1)最初应选择的诊断性检查是CT扫描.这种扫描器不依赖手术,不受病人体形和胃肠道气体的限制,可确定肝脏转移灶,淋巴蹭和周围血管侵犯,但对小于2cm的损害或腹膜小结节的诊断不可靠.CT可判断病人所处的病期,并对不能进行手术的病例提供信息.如发现有远处转移,邻近器官的侵犯,血管被包裹或侵犯,以及淋巴蹭则不能手术切除肿瘤.然而,CT对可以切除的肿瘤的诊断却不够精确.可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因为需确定组织学诊断,尤其对不能手术的病人更为重要. (2)超声检查比CT费用低,易于得到,并可见到肝脏,肝内和肝外胆管肿瘤,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超过90%.超声波诊断的准确性受到操作者的技术,病人肥大的体形和胃肠道气体的限制.通常,超声检查作为CT的补充检查来运用. (3)核磁共振(MRI)在确诊胰腺癌方面并非比CT更有用,它不能表现出比CT更有优势,但是做为这一领域的专门技术,从发展的观点看,将来可能会起作用. (4)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确定胆管结石,对胆管损害进行诊断以及获取十二指肠和壶腹部癌的组织活检方面均特别有用.如发现有压缩或堵塞的情况---称为双管症,可诊断小的胰头损害.胰腺恶性肿瘤存在时,胰腺的图象很少有正常的,不能切除的胰腺癌一般有胆管扩张,ERCP为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的可能性提供依据,并为内修复术定位,这样可避免手术减压.在超声的帮助下插入内窥镜,为诊断胰腺肿瘤提供了新的方法,这一技术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性. (5)在CT或超声引导下的细针抽吸(FNA)细胞学检查对胰腺癌诊断的准确性可达76%~90%,其特异性几乎可达100%.当没有手术指征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时,无论对胰尾,胰体损害或转移病灶,FNA都可能特别有用.主要症状:胃肠障碍(食欲不振等等). 上腹部持续性出现和饮食无关的钝痛. 不喜欢脂肪性菜肴,也会出现脂肪性下痢,这是脂肪未被消化,而和粪便混合,排泄出来的下痢症状.
1,腹痛为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多见于胰体及胰尾癌,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性质为绞痛,阵发性或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钝痛,大多向腰背部放射,卧位及晚间加重,坐,立,前倾位或走动时疼痛可减轻.
2,黄疸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有黄疸,一般胰头癌黄疸较多见,且出现较早,癌肿局限于体,尾部时多无黄疸.黄疸多属阻塞性,呈进行性加深,伴有皮肤瘙痒等症状.
3,约90%患者有迅速而显著发展的体重减轻,在胰腺癌晚期常伴有恶质.
4,乏力与食欲不振甚为常见,尚可伴有腹泻便秘,腹胀,恶心等胃肠道症状.部分病例可出现脂肪泻和高血糖,糖尿.
5,由于癌肿溃烂或感染,亦可因继发胆管感染而出现发热.
6,部分胰腺体,尾部癌肿可见肢体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而造成局部肢体浮肿.
7,体格检查除发现黄疸外,可有上腹部压痛.晚期可于上腹部触及结节状,质硬之肿块.如黄疸伴有胆囊肿大,则为胰头癌的重要依据.由于胆汁淤积,常可扪及肝脏肿大.如癌肿压迫脾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时,可扪及脾肿大.
8,晚期胰腺癌病例可出现腹水,并可在左锁骨上或直肠前陷凹扪及坚硬及肿大的转移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