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最可能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的障碍,使脑血供突然停止而丧失意识,最后导致生物学死亡。
临床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前驱症状、终未事件开始、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或存活。前驱症状 心脏性猝死危险者可有短暂的前驱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软弱、乏力、心悸及许多非特异性主诉。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提示这些症状可以预示冠状动脉事件,特别是心肌梗死与心脏性猝死。以胸痛作为心脏性猝死前驱症状的患者,在尸检中发现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机会较高。
心脏性猝死前数天或数周内乏力是特别常见的症状,但这些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心脏骤停前几小时或几分钟内的症状则是心脏疾病更特别的症状,包括心律失常、缺血或心力衰竭。
终未事件的开始 终未事件的开始是指心血管状态发生急性改变与心脏停搏1小时之内的这段时期。在不可预料的心脏骤停时,偶然从动态心电图的监测记录中发现在心脏骤停开始前几分钟或几小时有心电活动的动态改变。
动态心电图监测提示心率增加和严级别的室性异位搏动是室颤的前奏。不论心律失常还是急性循环衰竭机制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大多在终未事件开始时往往已发生急性心肌病变,如由心律失常致死时,心肌病变最可能是缺血,而循环衰竭死亡时则更可能与低排出量状态或心肌缺氧有关。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以缺乏适当的脑血流而致突然意识丧失为特征。如果没有积极的干预,心脏骤停往往导致死亡。最常见的机制是室颤,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跳停顿和持续性室速。
其它较少见的机制包括电-机械分离、心室破裂、心脏压塞、血流的急性机械性阻塞和主要血管的急性断裂。复苏成功的可能性取决于心脏骤停发生原因和患者的基本临床状态。
与复苏成功密切有关的还有实行复苏的决心。生物学死亡 从心脏骤停进展到生物学死亡的时间过程与心脏骤停的机制、基本疾病过程的性质和停搏与复苏开始之间的相隔时间有关。
室颤在4-6分钟内可导致不可逆性脑损伤的开始,随后的几分钟内即发生生物学的死亡。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可在立即干预后存活或因不能稳定心脏节律或血流动力学状态而迅速死亡 呈持续性室速但心排量不足以维持意识的心脏停搏患者,只要心排量勉强可以维持生存,则可保持室速状态相当长的时间。
因而在心脏骤停开始到死亡之间的一段较长的间期有机会成功复苏 以心跳停顿或缓慢性心律失常作为起始事件的患者,其进展更为快速。
严重的心脏疾病或同时存在的多系统疾病使这些患者预后很差。即使心脏被成功地起搏,这些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也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