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首页
>
中医科
>
神经内科
问
患者提问
月子中风月子治好吗
月子中风月子治好吗我现在还在月子中风了。怎么治好呢
提问时间:2020-03-30 18:32
答
医生回答
赵宇
副主任医师
三甲
齐齐哈尔中医院
中医科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您的情况中医讲产后气血骤然空虚出现风寒之邪趁虚而入痹阻经络关节出现的产后受风。产后病较为难治,建议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风
相关问答
热门
晚上睡觉脚发烧是怎么回事,有心血管疾病
你好,这种情况中医认为属肝肾阴虚,此外注意清淡饮食,适当调整心态。可以在当地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知柏地黄丸。
速看
骨肉瘤术后肺转移服什么中药
患者目前的病情,最适合采取“化瘤汤”来治疗.利用中医辨证施治,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杀死癌细胞,可以封闭癌细胞的血液循环,达到全面性的治疗,没有任何副作用,效果非常好。
速看
血红蛋白值是89gL怎么办
血红蛋白值是89gL可能有中度贫血的情况,需要去医院来查明导致其出现贫血的原因,及时的对因治疗,可能是由于有痔疮慢性出血或者是消化道的失血,以及月经量大,而导致其出现的贫血,同时还需要多吃含铁的食物或者是口服补铁的药物治疗。
速看
胃痛,反酸,恶心,干呕,胃胀,嗳气。
你好,从你描述的情况多是考虑是属于脾胃亏虚引起的胃肠道气滞的表现,当然建议你可以考虑查一下胃镜检查一下是最好的.你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健脾胃的养胃舒颗粒加上点枳实导滞丸加上点丽珠得乐进行口服治疗一下就是可以的
速看
头发长的粉刺是毛囊炎颓头了
毛囊炎(folliculitis)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生于项后发际部位者称“发际疮;生于下颌部者称“羊须疮“须疮“燕窝疮;发于眉间者称“眉恋疮;发于臀部者称“坐板疮”等。中医学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状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疮、发际疮、羊胡子疮、蝼蛄疖、蝼蛄患、蟮拱头等。本病好发于头部、项部、臀部、肛周或身体其他部位,且有复发倾向,常多处发生,性质顽固,迁延难愈。可选用的药1.局部治疗:剪去毛发后选用下列药物(1)近远堂毛囊炎套装:外用,涂敷患处,每日数次(2)2.5%碘酊:外用,涂敷患处,每日数次(3)1%新霉素软膏:外用,涂敷患处,每日数次。2.全身治疗:(1)多发性者可酌情选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口服复合维生素。(2)调节免疫:转移因子4ml皮下注射1/2日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摩擦。复发性毛囊炎患者应注意有无糖尿病、贫血或全身疾病,若有应予以相应治疗。患者应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饮食;根据病情轻重适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及卡那霉素等;对顽固性反复发作的毛囊炎,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亦可注射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菌苗。有人提倡采用注射多价葡萄球菌菌苗来治疗复发性毛囊炎,理由是虽然注射自家菌苗有一定疗效,但需要一定条件,费时费力,而多价金葡菌菌苗对于各种皮肤金葡菌有相对特异性且疗效较好,可成批制备,无明显副作用。具体方法:在上臂三角肌处皮下注射菌苗,第一次0.5ml,以后每次1ml,每周注射1次,5次为一疗程,有效后连续注射2~3个疗程。注射后局部可能有轻度红肿反应。若红肿显著,则应减少注射量,并缓慢递增。3.中药治疗:用康炎宁喜直接涂抹毛囊炎处,涂抹以后揉搓待完全吸收,每日3次,30天1个疗程,1个疗程就可以治愈,待症状消失后一定要巩固1-2周,预防复发。大面积毛囊炎可配合口服罗红霉素有助于治疗。以上是对“头发长的粉刺是毛囊炎颓头了”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速看
宫颈癌做放疗后一年复发了怎么办?
你好,建议采用中医动态的疗法服用中草药治疗,标本兼治,杀死癌细胞,提高免疫力等,有效的控制病情,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病情得到明显好转,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速看
扁桃体上有黄白色脓包
您的情况考虑是扁桃体炎症的,首先选择是青霉素来进行消炎病程一般是七天左右。所以是需要按照疗程治疗,防止疾病的反复发作。对于青霉素过敏体质,是可以选择阿奇霉素或者是头孢曲松钠等来进行消炎治疗。可以同时使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比如双黄连或者是清开灵等。医生询问
速看
白细胞淋巴细胞偏高伴低烧
你这个情况还是不常见的,血液检查一般白细胞高都是中性粒细胞升高,不会出现淋病细胞升高,血小板高的不多就不用担心,一般过段时间会降下来,考虑还是检查仪器的异常
速看
洗脸时会产生疼痛,不能经常洗脸,也不能触
根据你的描述,考虑是过敏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局部刺激引起的,就会出现红肿、疼痛、痒等症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扑尔敏片,赛庚啶片,维生素c片,按说明服用,避免局部的刺激,停止使用化妆品,局部涂抹芦荟胶。
速看
混合型紫癜很严重吗
你好,紫癜有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皮肤紫癜合并上述两种以上表现就是混合型,是免疫因素介导的全身血管炎症,致敏原因很多,有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鱼虾蟹等食物过敏,某些抗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