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应该会的,该品为茶碱与乙二胺复盐,其药理作用主要来自茶碱,乙二胺使其水溶性增强。本品对呼吸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
其作用机理比较复杂,过去认为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所致。近来实验认为茶碱的支气管扩张作用部分是由于内源性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结果,此外,茶碱是嘌呤受体阻滞剂,能对抗腺嘌呤等对呼吸道的收缩作用。
茶碱能增强膈肌收缩力,尤其在膈肌收缩无力时作用更显著,因此有益于改善呼吸功能。本品尚有微弱舒张冠状动脉,外周血管和胆管平滑肌作用。
有轻微增加收缩力和轻微利尿作用。建议你多注意一下。指导意见建议你不要担心,用药时候多注意(1)交叉过敏,对本品过敏者,可能对其他茶碱类药也过敏(2)可通过胎盘屏障,使新生儿血清茶碱浓度升高到危险程度,须加以监测(3)可随乳汁排出,哺乳期妇女服用可引起婴儿易激动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4)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酒精中毒;②心律失常;③严重心脏病;④充血性心力衰竭;⑤肺源性心脏病;⑥肝脏疾患;⑦高血压;⑧甲状腺功能亢进;
9严重低氧血症;⑩急性心肌损害;⑩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有溃疡病史者;⑩肾脏疾患。急性心梗伴有血压显著下降者忌用。心血管疾病者应用此药,则发生心脏毒性反应的危险性增大。
呼吸困难者易发生室颤。慢性梗阻性肺疾病患者伴有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者,用此药时应小心。早产儿由于酶的缺乏致茶碱转化为咖啡因,则血中的咖啡因浓度升高,而咖啡因与茶碱有相互加强作用,从而产生中毒反应。
足月新生儿用茶碱后,脑血流速度减慢;幼儿用药后由于利尿及呕吐,易发生兴奋及脱水。老年人清除茶碱的功能减退,易发生中毒。
肝病、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或阻塞性肺疾患者,易发生中毒。应用茶碱患者,用电休克治疗时易发生癫痫状态。给药说明(1)如在直肠给药后12小时内再给予口服或注射,须注意观察反应,因本品经直肠给药,特别是栓剂,吸收的快慢不一,可能延缓(2)在空腹时(餐前半小时至1小时,或餐后2小时)口服,吸收较快,如在用餐时或餐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道刺激,但吸收较慢(3)肠溶片的吸收延缓,生物利用度极不规则,不足取(4)栓剂直肠给药①在6—8小时内,避免再次使用;
②吸收缓慢,且生物利用度不够确切,又可引起局部刺激,因此仅偶用于短期非急症治疗(5)保留灌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确定,但可引起局部刺激,多次给药且可在体内积蓄,以致引起毒性反应,尤其是婴儿、小儿和老年人(6)给药期间应注意血药浓度和疗效相关。
有效血药浓度的范围既窄,个体间的差异又大,宜按血药浓度调整用量,尤其是长期用药的病人,常须给予超量,也即用量大于一般常用量。
氨茶碱在体内迅速降解成茶碱,临床上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大致是10—20μg/ml,>20μg/ml即可产生毒性反应(7)用量均应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因茶碱并不分布到体内的脂肪组织。
理论上给予茶碱0.5mg/kg,即可使血清茶碱浓度升高1μg/ml(8)老年病人以及酒精中毒、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的茶碱清除率低,用量应减少;
长期高热病人可使茶碱排出减少减慢;吸烟者能加快本品的代谢,用量需较大(9)肌注可刺激局部引起疼痛,肌注时需与2%盐酸普鲁卡因合用。
静注时需稀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