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首页
>
心血管内科
>
心血管内科
问
患者提问
高压不足90,低压55,混身乏力,无精神
提问时间:2020-04-23 21:23
答
医生回答
姜丽萍
主任医师
三甲
吉林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可以吃以下的一些食物猪蹄汤,瘦肉汤,鲜鱼汤,鸡汤等肉汤食,含有丰富的水溶性营养成份。
相关问答
热门
能降血压的穴位
您好,这样的血压已经偏出了正常范围,偏于高压,但是有时测量血压时会因紧张上升,所以如果有必要的话,建议再测几次。指导意见人体有三个降压效果明显的穴位,就是太冲,太溪和曲池,每天坚持按揉这三个穴位,可以有显著的效果.太冲穴在脚背上,大脚趾的间隙后方的凹陷处.太溪穴手指从脚的内踝最高的地方向后,跟腱前的凹陷处就是太溪穴.曲池穴屈肘,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另外,一些高血压在取穴上要与体质相关,饮食上也要注意低油和低盐,祝您身体健康!
速看
甲状腺异常会引起高血压吗?
。甲状腺疾病会引起高血压,特别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疾病,它能使血脂升高,长期高血脂肯定会高血压。
速看
地高辛能经常服用吗?
您好当然不能!我们在医院里使用地高辛常规剂量,一般5天就得减半剂量,一周就停药的指导意见就是这样子使用还担心药物不能及时代谢,在体内蓄积后使患者中毒呢!怎么可以长期服用呢!地高辛是治疗心衰的!你刚刚29岁,一般不是心衰导致的胸闷吧。
速看
雷诺氏病严重吗有没有治疗方法费用怎么样
你好,患有雷诺氏病,对于雷诺病,是一种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性疾病。皮肤规律性由苍白、青紫、和发红,是其特征性表现。其治疗,需要保暖戒烟,可以选用扩血管药物,如酚苄明,烟酸等治疗,也可以采用中药活血化瘀通络治疗,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具体费用需咨询就诊的医院。
速看
心脏衰竭会死吗
心力衰竭的特征是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射血功能障碍、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疲劳、虚弱、头痛、头晕、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要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使用强心吸氧,注意休息等。情况会逐渐改善。慢性心力衰竭通常无法治疗,可以通过药物缓解。
速看
确认一下是不是心肌炎,还是支气管炎
您好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而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开始类似上呼吸道症状,继而出现胸闷、心悸、疲乏、心前区隐痛、气促等症状。指导意见这个情况最好是做个胸片检查和心肌酶谱检查,心电图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平时应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避免精神紧张。
速看
射频消融术手术过程要多长时间
时间不长的,一般是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为好的,单纯药物效果不太理想,建议去医院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注意术后护理,预防感染为好的,慢慢会改善的,祝你早日康复
速看
高血压患者能吃莆萄吗
食物不过咸:限盐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其中包括通过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盐的量。国内外许多医学专家都指出,吃盐过多是引起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2、食物不过甜:限糖含糖高的食品主要是米、面、糕点等。建议主食要粗细搭配,如玉米、小米、豆类、荞麦、薯类等。最好不吃或少吃油饼、油条、炸糕、奶油蛋糕、巧克力、奶类雪糕等。3、食物不过腻:限脂肪生活中要限制家畜肉类(尤其是肥肉、动物油脂(如猪油、奶油糕点、棕榈油等高脂肪和蛋类制品、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及鸡皮、鸭皮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每天不超过250克新鲜牛奶或酸奶。每天肉类控制在75克以内,主要是瘦肉,如猪、牛、羊、鸡、鸭等禽类肉食。4、食物不过辛:限制饮酒酒属于“辛”类食物,对于嗜酒如命的市民,建议男性每天饮酒精不超过30克,即葡萄酒少于100~150毫升;或啤酒少于250~500毫升;或白酒少于25~50毫升。女性则减半,孕妇不宜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5、食物不过温:限制滋补发物狗肉为温补性食物,易助热动火。鸡肉性温助热易动风,尤易引起内中风,故高血压者及有中风先兆之人忌食之,尤其忌吃公鸡的头、翅、爪。胡椒辛热、性燥,辛走气,热助火。如高血压患者身体壮实,肝火偏旺,或阴虚有火,内热素盛者,不宜多食。人参性温,味甘苦,为温补强壮剂,有助热上火之弊。当高血压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头昏头胀头痛、性情急躁、面红目赤之时,切勿食之。总之,血压升高者应忌吃各种蛋黄,动物内脏(脑髓、肝、肾、肠、肚子)以及肥肉、猪油、虾子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清淡少盐膳食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饮食上的清淡和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老年人没有高血压的人也要注意,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速看
55岁的女性血压的正常值应该是多少
正常成人收缩压为9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9毫米汞柱。如果收缩压和或者舒张压非同日测量三次均高于正常可以诊断为高血压。平时注意合理膳食,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悦,如果伴有高血压或者低血压应该积极治疗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
速看
心脏一跳就疼怎么回事
心脏跳动伴随疼痛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心电图,需要明确诊断之后,对症进行治疗,平时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证睡眠时间充足,避免劳累,适当的进行锻炼身体,保证饮食的营养均衡,合理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