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体针加穴位注射(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断面九针穴、伏兔、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2、肾俞、次髎、血孩三阴交、髀关 配穴:调理二便加气孩中极、秩边、天枢、上、中、下 断面九针穴位置:上穴为损伤平面上一个棘突下穴为腰椎5(L5)棘突中穴为上下穴连线之中点加上、中、下三穴之两旁夹脊穴共为九穴(二)治法 药液: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液(维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加维生素B12100微克/毫升 每次主穴两组分别取2~5穴配穴据症取2~3穴主穴第一组为毫针刺第二组为穴位注射血用穴则可针刺与穴注交替毫针刺法:要求深刺针深1~3寸用较大幅度提插捻转中强刺激强度使背部穴针感传向麻痹平面以下腿部穴尽量激发针感血用穴可用中弱刺激但要求任脉穴针感传至阴部秩边斜向内刺使针感传至小腹天枢穴传至腹股沟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1小时 穴位注射法:上述药液任选1种亦可交替选用上下各取1~2穴用5号齿科针头深刺并作反复提插后以较快速度推入药液每穴1~2毫升隔日1次穴位交替轮用 体针10次为一疗程穴位注射5次为一疗程隔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能独立行走近似随意膀胱;
显效:扶拐行走反射性膀胱;有效:拄拐代偿行走膀胱括约肌功能部分恢复 共治疗578例基本痊愈55例(9.5%;显效及有效439例(76.0%)无效84例(14.5%)总有效率为85.5%[2~4] 体针(一)取穴 主穴:损伤平面上(1~2个棘突)和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和夹脊穴膈俞 配穴:分4组1、关元、中极、天枢;
2、秩边、殷门、委中、昆仑;3、髀关、伏兔、足三里、冲阳;4、环跳、阳陵泉、绝骨、丘墟(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第一组每次取2~3穴余每次取一组督脉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针刺穴位的上、下两个棘突点间的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垂直刺入缓慢均匀提插以测知针尖所遇之阻力并体会指下感觉如因骨折或脱位使棘突间发生改变时可按照损伤平面上下选取督脉穴的原则加用其他督脉穴进针深度一般为1.5~2.5寸当手下感到弹性阻力(为刺中黄韧带)局部胀、重、酸感时仍可继续针刺一旦指下有空虚感且病人自觉针感向双侧下肢或会阴部放射则不得深刺稍将针外提施平补平泻手法配穴应尽量使之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 共治623例用类似上述标准评定基本痊愈106例(17.1%)显效165例(26.5%;
有效260例(41.8%)无效91例(14.6%)总有效率为85.4%[5~7] 电针(一)取穴 主穴:扶突(臂从神经、曲池(挠神经、冲门(股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腰俞(马尾神经、阿是穴 配穴:中极、关元、会阴 阿是穴位置:脊柱正中线损伤平面两端棘突间(二)治法 本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干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时务求刺中神经干主穴可根据瘫痪部位选取阿是穴每次均取大小便障碍者加取2~3个配穴具体刺法如下:扶突穴针刺2~3厘米使上肢有触电感由池深刺3~4厘米使前臂有触电感以上两穴为上肢亦瘫痪者选用下肢截瘫用下述穴:冲门刺入2~3厘米肌四头肌出现收缩;
阳陵泉进针2~3厘米小腿外侧有触电感;腰俞针尖向上在骶椎与尾椎间向上深刺入6~8厘米针感放射至会阴;阿是穴由上、下棘突间刺入深约4~6厘米法同体针部分所述配穴任脉穴针感向会阴放射天枢穴传至腹股沟然后均通以电针电针时正脉冲不小于25V负脉冲不小于45V用连续脉冲波每次通电5~10分钟每日2次(背部和腹部穴各1次)每周12次3个月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愈:能单独行走肌力恢复在Ⅳ级以上生活自理大小便基本自控;
显效:治疗前卧床或靠轮椅治疗后能扶单拐或双拐行走1千米以上肌力Ⅱ级或Ⅲ级大小便控制1~2分钟;有效肌力提高1~2级运动、感觉、大便均有好转;
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共治疗71例结果痊愈7例(9.9%)显效19例(268.%)有效36例(50.7%)无效9例(12.7%)总有效率为87.3%[8] 综合法(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前顶、夹脊(从受伤脊柱上2椎体至第5骶椎旁开2寸、环跳、肾俞、承扶、殷门、承山、昆仑;
2、百会、前顶、肩、曲池、外关、合谷、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八风 配穴:小便失禁加关元、气孩八髎大便失禁加天枢、支沟(二)治法 以电针为主每次取主穴一组据症加配穴分别在头部、四肢、背部穴通连续波频率60~80次/分刺激量以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灸法:电针腹部时取关元、气海;
针背部时取肾俞、大肠俞在电针留针时用灸盒施灸3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穴位注射:腰及下肢穴每次取3~4穴交替应用药物为维生素B1、B12以及硝酸一叶荻碱每穴0.5毫升以上方法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