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病,小儿时期的发病并非罕见,其患儿是以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内的儿童多见,往往造成流行。
导致这种病患的原因是:患儿的传播感染,是小儿共同使用公用的脸盆和毛巾洗手、洗脸而被传染。沙眼的病毒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称为衣原体。
初被感染的患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经发现已转变成慢性期。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患儿可发生眼睑内翻倒睫,视力障碍,继而失明。
同时还能引起沙眼性结膜炎、泪道阻塞或慢性泪囊炎等并发症。因此,年轻的父母和医师们,应加以警惕和注意,争取早诊治,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医学研究表明,沙眼患儿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但可通过仔细观察。
在沙眼病流行期间,患儿在人群密集的场合中生活,并使用过公用脸盆和毛巾,感到眼内有摩擦感、痒感或有少许分泌物,继而有见风流泪、怕光、眼疼、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和伴有分泌物时,应考虑孩子已患了沙眼,可去医院请医生检查治疗 沙眼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病,是由衣原体所引起的。
通过患者眼分必物污染的手指、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公用物品而传播。预防沙眼关键在于做好个人卫生。经常洗手,不用脏手擦眼睛,手帕要经常洗晒。
推广分巾分水,一人一巾。加强对服务性行业的卫生管理,做好毛巾用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检查者的双手必须每检查一个人后双手浸入消毒液中,以防交叉感染。
发现沙眼或疑沙,都要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10~30%磺胺醋酰钠液,0.1%利福平,酞斗液或0.5%新霉素液等。每日滴3~4次,以2~4周为一个疗程,然后再复查,末愈者继续复治至治愈为止。
治疗后一定要严格讲究个人卫生,以防止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