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名“白口糊”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主要发生于长期腹泻、营养不良、长期或反复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婴幼儿。
也可经消毒不严被污染的食具如奶瓶、奶头感染而得病。鹅口疮表现为口腔粘膜附着一片片白色乳凝状物,可见于颊粘膜、舌面及上腭等处,有时可蔓延至咽部,不易擦掉,强行揩去,容易出血。
如病变累及食道、气管、支气管、肺泡时,会出现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咳嗽、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鹅口疮的局部处理基本与口腔炎相似,外涂制霉菌素或冰硼散。
也可服清热解毒中草药。中医怎样治疗鹅口疮中医认为鹅口疮发病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母亲怀孕时,喜食煎炒烹炸食品,热留脾胃,胎儿为母体的热毒所影响,生后就会发病;
另一方面,因调护不当,小儿心脾积热,或者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久泻之后,机体抵抗力减弱,或口腔不洁,局部感染所致。
根据小儿体质强弱的差异和病因的不同,可出现心脾积热和虚火上浮两大证候(1)心脾积热症见口腔、舌面满布白屑,弥漫分布,粘膜色红,面赤唇红,或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叫扰啼哭,口臭流涎,口干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尖红赤,舌苔黄,脉数。
治以清泄心脾。方选清热泻脾散合导赤丹加减,药用黄芩、生地、竹叶、赤茯苓、玄参、麦冬、黄连、生石膏、生甘草。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若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口渴咽干者,加天花粉、芦根。轻症者可用黄连、甘草煎汤拭口(2)虚火上浮症见口内白屑稀散,迁延起伏,粘膜红晕不明显,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神气疲乏,或大便溏,舌色嫩红,少苔,脉细数。
治以滋肾养阴,引火归源。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用生地、熟地、知母、黄柏、丹皮、山药、山茱萸、泽泻、肉桂。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如颧红盗汗,烦躁少眠,加地骨皮、煅龙骨、煅牡蛎;食欲减少,大便稀溏,加白术、党参、薏苡仁、山楂,去熟地、知母。鹅口疮的外治方法有哪些(1)针灸治疗主穴应选:地仓、颊车、承浆。
备用穴取合谷。每次选2穴,轻刺激,每日1次(2)外敷法①青黛散、冰硼散,撒布涂敷患处,每日3次。②百草霜、青黛、橄榄炭各等份,研极细末,撒患处,每日3次。
③五倍子30g,炒黄,加入白糖2g稍炒片刻,待完全熔化为度,倒出晾干,和枯矾20g,共研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2~3次(3)推拿治疗①按揉内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清心泄火。
②按揉总筋,100~300次(约3分钟,镇惊、醒神。③揉小横纹穴,100~300次(约3分钟,清热开胸化痰。④推天河水,100~300次,清热除烦(4)耳针治疗用耳针治疗鹅口疮一般常用穴:口、上腭、下腭,采用中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或采用压豆疗法,用王不留行籽,在上述的耳穴上用胶布贴压,也可取得同样的效果。